| 重磅:點擊鏈接下載 《企業(yè)重組和資本交易稅收實務研究總結 萬偉華◎編著 解讀政策背后的“稅收邏輯”》 |
?
| 重磅:點擊鏈接下載 《企業(yè)所得稅納稅申報表(2024年度)與填報說明對照匯編 萬偉華◎編輯 解讀申報表背后的“稅收邏輯”》 |
?
原標題:分紅公告前后買基金 計稅成本不一樣
來源:中國稅務報 2019年07月26日
2019年07月26日
作者:翟真真 李偉松 陳俊峰
根據會計準則的規(guī)定,待分配的基金分紅在會計核算時,應單獨確認為應收項目,不作為成本計入當期損益。某資本管理有限公司A公司在對基金投資進行會計處理時,誤將待分配的基金分紅計入基金成本,導致多計成本10.85億元,減少了企業(yè)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。最終,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前海稅務局要求該公司調減成本,調增應納稅所得額,追繳企業(yè)所得稅稅款及滯納金共計約3.7億元。
癥狀:突擊買入高分紅基金
近期,A公司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前海稅務局提出稅務遷出申請。稅務人員在受理其申請時發(fā)現(xiàn),該公司在2014~2017年度企業(yè)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中,填寫了大額免稅項目——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獲得的分配收入,金額為10.85億元,占營業(yè)利潤的比例超過20%。
稅務人員對該異常情況產生了疑問,便向A公司了解其主要投資的基金項目,隨后迅速在基金交易網站找到對應的基金項目,查看其分紅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部分基金項目在A公司投資的年度分紅比例遠超出其他年度。由此,稅務人員初步判斷,A公司可能在得知基金將進行高比例分紅的消息之后,才買入基金并短期持有,目的是享受基金分紅免稅政策。
診斷:多計基金投資成本少繳稅
稅務人員要求A公司填寫《基金投資情況調查表》,并提供公司買入、賣出各基金項目的時間、金額、對應的會計處理以及各基金項目對應的分紅公告、分紅時間等信息。通過在基金網站核實基金分紅情況,同時結合A公司購買基金的記賬憑證及附件(基金交易確認單、銀行回單等)進行分析,稅務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A公司大部分基金投資都是在基金公告后買入,在基金分紅權益登記日之后很快賣出,并且將全部購買金額都計入了投資成本。
稅務人員介紹,該案例可以簡單理解為下述情況:基金在1月1日發(fā)布分紅公告,企業(yè)在1月2日買入了1000萬元基金,1月3日獲得基金分紅400萬元,1月4日企業(yè)將基金全部賣出,賣出金額為600萬元(因為分紅導致基金價值降低)。企業(yè)在進行會計處理時,將1000萬元購買金額全部計入投資成本,400萬元的分紅享受免稅優(yōu)惠,賣出基金時又計算了400萬元的投資虧損。
根據《財政部、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(yè)所得稅若干優(yōu)惠政策的通知》(財稅〔2008〕1號)的規(guī)定,對投資者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,暫不征收企業(yè)所得稅。因此,企業(yè)將分紅金額填寫在免稅項目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按照會計準則的相關規(guī)定,已宣告未分配的紅利,應單獨確認為應收項目,不計入當期損益。因此,企業(yè)在基金分紅公告后買入的基金,待分配的紅利不能計入基金投資成本,自然也不能抵減企業(yè)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。公告前和公告后買入,基金分紅都是免稅的,但是分紅公告前買入的基金,投資成本為全部購買金額,而公告后買入的基金,投資成本是購買金額減掉分紅金額——這才是問題的關鍵。
稅務機關認為A公司對投資收益的會計處理不正確,在分紅公告后買入基金時,應將購買金額減掉待分配的紅利部分作為投資成本,于是要求A公司調減成本。最終,A公司接受了稅務機關的建議,調減成本10.85億元,并相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4.8億元,補繳企業(yè)所得稅稅款及滯納金共計約3.7億元。
處方:謹慎確認損益金額
企業(yè)所得稅免稅優(yōu)惠項目由企業(yè)自行申報、自行享受,投資收益也由企業(yè)進行會計核算之后自行申報,企業(yè)應當按照法律法規(guī)的要求如實申報。在此案例中,A公司多個年度都申報了基金分紅免稅項目,并進行了錯誤的會計處理,總體金額非常大,由此產生的滯納金也非常高,公司為此項錯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。因此,建議納稅人在適用稅收優(yōu)惠政策和進行會計處理時一定要謹慎,遇到不確定的涉稅事項,及時咨詢主管稅務機關,防止不必要的損失。
(作者單位: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)
本文內容僅供一般參考用,并非旨在成為可依賴的會計、稅務或其他專業(yè)意見。我們不能保證這些資料在日后仍然準確。任何人士不應在沒有詳細考慮相關的情況及獲取適當?shù)膶I(yè)意見下依據所載內容行事。本文所有提供的內容均不應被視為正式的審計、會計、稅務或其他建議,我們不對任何方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。
本網站原創(chuàng)的文章未經許可,禁止進行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。本網站所轉載的文章,僅供學術交流之目的,文章或資料的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或原版權人所有。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我們(13700683513、79151893@qq.com 請附上文章鏈接)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